肝内胆管癌肝移植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总结肝内胆管癌患者进行肝移植的疗效和分析预后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 年 4 月至 2022 年 2 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46 例病理诊断为肝内胆管癌的患者进行肝移植的临床病理资料,随访患者的生存、复发状况。采用 Kaplan-Meier 分析患者的总体生存率及无复发生存率,Cox 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肝内胆管癌患者肝移植术后中位总生存时间为 19 个月,1、3、5 年总生存率分别为 64.4%、30.2%、20.7%。中位无复发生存时间为 10 个月,1、3、5 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45.8%、20.8%、10.4%。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糖类抗原 19-9(carbohydrate antigen19-9,CA19-9)水平(P = 0.026)是患者总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直接侵犯肝外组织(P=0.019)是肿瘤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肝内胆管癌肝移植预后欠佳,术前CA19-9 高水平是术后生存期短、肿瘤直接侵犯肝外组织是术后复发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
肾移植术后人细小病毒 B19 感染的护理 18 例
实体器官移植他克莫司个体化治疗专家共识
常温机械灌注体外修复心脏死亡供肾的初步探索
目的 初步探讨常温机械灌注(normothermic machine perfusion,NMP)对心脏死亡后急性 肾小管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肾脏的修复效果。方法 利用持续常温机械灌注技术对心死亡猪肾进行体外持续灌注。对灌注过程中灌注液及尿液血气生化指标、肾脏外观以及病理指标进行记录和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灌注猪肾 10 例,其中 9 例为单肾常温机械灌注,1 例为肝肾联合常温机械灌注。灌注开始后肾脏均迅速充盈且表面富有张力,约灌注 5 min 后肾脏整体呈均匀鲜红色。 肾脏的尿量在灌注初始阶段缓慢上升,并平均在灌注后(3.2±1.5)h 达到极值,而后缓慢下降。约 6 h 后肾外观颜色变暗,呈暗紫色 ; 灌注结束后的肾脏剖面显示肾盂肾盏出血明显,肾皮髓质有轻微血色,质感软绵疏松。正常灌注流速均逐 渐升高,在约第 2 ~ 3 小时达到峰值,随后保持稳定水平。血氧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blood oxygen,PaO2) 基本维持在 350 ~ 450 mmHg(1 mmHg = 0.133 kPa)范围 ;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PaCO2)各组间差别较大,大都波动在 15 ~ 60 mmHg,灌注个体则维持在较为稳定的水平。灌注早期过程中Na+ 浓度略有波动,在约 3 ~ 4 h 后达到稳定水平并接近正常值范围,K+ 以及 Ca2+ 离子浓度均较为稳定且波动在生理范围 ;单肾灌注的乳酸水平呈进行性升高,而肝肾联合灌注时乳酸水平则逐渐下降并稳定在较低水平 ;且肝肾联合灌注 9 h 后肾脏剖面显示肾盂肾盏出血不明显,肾皮髓质无血色,质地较为正常。HE 染色病理结果显示小球及小管的损伤在灌注过程中缓慢加重,这提示常温机械灌注可能延缓了小球及小管损伤的进展。结论 NMP 可以为离体肾脏提供接近生理状态的环境,可能对 AKI 肾脏具有一定的修复作用。因此 NMP 有望扩大供肾来源,提高终末期肾病患者的肾移植率以获得更好的预后和生活质量。此外,肝肾联合灌注的肾脏外观以及乳酸水平较单肾灌注更优,但是灌注时长、尿量以及病理结果并无优势。以上结论有待进一步大样本研究数据支持。
胰岛素治疗在再生中的作用 PDX-1 诱导胰岛 β 细胞
目的 验证胰岛素治疗联合瞬时表达转录因子(胰腺十二指肠同源盒因子 -1,PDX-1) 可以使糖尿病小鼠胰腺的胰岛再生。方法 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200 mg/kg)诱导小鼠糖尿病(BG > 16.7 mmol/L)。 然后通过胰腺内注射编码 PDX-1(Ad-PDX-1)或 LacZ (Ad-LacZ)对照的腺病毒载体(1×109 pfu)进行基因转染,随后每天注射胰岛素,并进行体重、血糖和胰腺组织学检测。 结果 胰岛素治疗逐渐降低了 Ad-PDX-1 组的血糖水平,在 2 ~ 3 周内血糖降为正常(BG < 11.1 mmol/L) 并脱离胰岛素。然而,在没有胰岛素的情况下,未观察到明显的效果。 Ad-LacZ 对照组的动物无论是否联合胰岛素治疗,在整个 30 d 的研究过程中持续高血糖。组织学分析表明,在用胰岛素和 Ad-PDX-1 处理的小鼠胰腺中,诱导了新的胰岛再生,且仅由分泌胰岛素的细胞组成,而在对照中没有或很少观察到胰岛素阳性细胞。 结论 瞬时表达 PDX-1 联合胰岛素治疗可有效诱导糖尿病小鼠胰腺中功能性胰岛 β 细胞再生,形成新的胰岛,逆转糖尿病。 这种方法可能会是治疗糖尿病的一种新策略。
阿伐曲泊帕治疗等待肝移植患者重度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分析
目的 研究阿伐曲泊帕对等待肝移植患者伴重度血小板减少症(thrombocytopenia,TCP)的治疗作用。方法 通过回顾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2021 年 2 月至 2022 年 10 月间 67 例等待肝移植并伴重度 TCP 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一般情况资料及阿伐曲泊帕使用前后患者血小板计数情况。治疗后血小板计数升至≥ 50×109 /L 为治疗有效。根据是否联合应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thrombopoietin,rhTPO)将患者分为两组(单药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进行分析。结果 在伴有重度 TCP 的 67 例等待肝移植患者中,应用阿伐曲泊帕治疗后患者血小板计数与治疗前相比显著升高(P = 0.001), 其中 89.55%(60/67)的患者治疗后血小板计数升至≥ 50×109 /L,有效率在不同程度的血小板减少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 = 0.373)。亚组分析表明,联合治疗组治疗后血小板计数显著高于单药治疗组(P = 0.002),而用药前血小板计数无统计学差异(P = 0.064)。在单药治疗组中 85.00%(34/40)患者血小板计数升至≥ 50×109 /L,联合治疗组(27 例)中 96.30%(26/27)患者治疗后血小板计数升至≥ 50×109 /L,两组间比较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 = 0.228)。结论 阿伐曲泊帕可提高伴有重度 TCP 等待肝移植患者的血小板水平,与 rhTPO 联用可能存在叠加作用。
胆道闭锁肝外门静脉管壁增厚的病理特征、临床意义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研究胆道闭锁患儿肝外门静脉管壁增厚的病理形态学特征,同时探讨肝外门静脉管壁增厚程度的临床意义及危险因素。方法 分析 2022 年 6 月至 2022 年 12 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儿童器官移植科 60 例行肝移植治疗的胆道闭锁患儿的临床病理资料,观察胆道闭锁患儿肝外门静脉管壁增厚的病理形态学改变。根据肝外门静脉总管壁厚度的中位数,将胆道闭锁患儿分为门静脉轻度增厚组及门静脉重度增厚组。比较两组间 Kasai 术后自体肝生存时间。单因素和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肝外门静脉管壁增厚程度的影响因素。结果 胆道闭锁患儿肝外门静脉管壁出现不同程度增厚,以血管内皮细胞下间质水肿、纤维和成纤维细胞增生及少量炎细胞浸润为主要病理学改变。肝外门静脉管壁内膜厚度为 110(30 ~ 640)μm,总管壁厚度为373(160 ~ 1320)μm,门静脉内膜厚度 / 门静脉总管壁厚度的比值 0.341(0.105 ~ 0.636)。对胆道闭锁进行分组,总管壁厚度≤ 373 μm 定义为门静脉轻度增厚组,总管壁厚度> 373 μm 定义为门静脉重度增厚组。门静脉重度增厚组自体肝生存时间显著低于门静脉轻度增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Kasai 手术史和胆管炎病史是影响胆道闭锁肝外门静脉管壁增厚程度的相关因素(P < 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胆管炎病史是影响胆道闭锁肝外门静脉管壁增厚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 4.000,95% 可信区间= 1.272 ~ 12.578,P < 0.05)。结论 胆道闭锁患儿肝外门静脉管壁增厚以血管内皮细胞下间质水肿、纤维和成纤维细胞增生及少量炎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胆道闭锁肝外门静脉管壁增厚程度可能影响 Kasai 术后自体肝生存时间。预防并治疗胆管炎,有助于减轻门静脉管壁增厚的程度。
肾移植受者药物相关性腹泻及他克莫司浓度异常波动分析
目的 探索肝部分切除术后肝再生过程是否影响肿瘤复发,并探究其可能存在的发生机制。方法 在切除不同肝比例基础上,即无肝切组、30% 肝切组、70% 肝切组,将 Walker 256 肿瘤细胞悬液经门静脉注射,模拟肝癌肝部分切除术后的肿瘤转移复发。观测术后 3 周不同比例肝切组一般观察指标(大鼠体重变化、肿瘤复发率、荷瘤肝重以及肝体质量比等),分析肝再生对于肿瘤复发的作用。WesternBlot 用于分析肿瘤组织中的 CAPNS-1 蛋白表达水平,同时 PCNA 指数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测定,进一步分析判断肿瘤组织的侵袭性。此外,Western Blot 和 RT-PCR 分别用于观测肿瘤组织中 VEGFR-2、c-met 蛋白和 mRNA 转录丰度,判断 VEGFR-2、c-met 的转录水平是否与肿瘤组织的生长、浸润相关。结果 术后3 周不同比例肝切除实验大鼠皆存活,且均表现出转移性肿瘤结节。70% 肝切实验组术后 3 周大鼠的体重变化,荷瘤肝体质量比以及荷瘤肝重显著高于无肝切组、30% 肝切组(P < 0.05)。Western Blot 与免疫组化染色实验结果表明 70% 肝切实验组大鼠肿瘤组织中的 CAPNS-1 表达以及 PCNA 指数明显上升(P < 0.05)。 Western Blot、RT-PCR 结果分别表明,70% 肝切组实验大鼠肿瘤组织中 c-met、VEGFR-2 的蛋白表达水平 和 mRNA 转录丰度比其他实验组增加幅度大(P < 0.05),且 VEGFR-2、c-met 的表达量与实验大鼠的体重变化、CAPNS-1 表达、荷瘤肝重、荷瘤肝体质量比之间显著相关。结论 肝部分切除手术完成后肝再生过程不仅加速了肿瘤组织的生长,还促进了其恶性转换,这可能是由肝再生过程中生成的细胞因子引起的。
肝移植后糖尿病发病相关因素分析及预后影响
目的 探讨影响肝移植后糖尿病(posttransplantation diabetes mellitus,PTDM)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并分析 PTDM 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 2015 年 1 月至 2020 年 9 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中心行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itizen’s death,DCD)肝移植术患者,将患者分为PTDM 组与非 PTDM 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术中信息及术后并发症情况,采用竞争风险模型识别影响 PTDM 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采用 Cox 回归分析 PTDM 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肝移植术后 1、3、5 年糖尿病的发病率分别为 13.3%、16.9%、27.0%。2 组间患者年龄、术后住院时长、免疫排斥反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考虑死亡为竞争风险事件后,年龄每增加 10 岁,发生 PTDM 的风险增加 45%(SHR = 1.45,95% CI = 1.17 ~ 1.80);有免疫排斥反应患者 PTDM 的发病风险是无免疫排斥反应患者的 2.06 倍(95% CI =1.00 ~ 4.24);
术后住院超过 1 个月患者 PTDM 的发病风险增加 62%(SHR = 1.62,95% CI = 1.01 ~ 2.59)。 PTDM 患者发生晚期感染并发症的风险为非 PTDM 患者的 2.48 倍(95% CI = 1.22 ~ 5.04),而两组患者晚期胆道并发症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RR = 1.58,95% CI = 0.77 ~ 3.26)。控制疾病诊断后,PTDM 组患 者死亡风险是非 PTDM 患者的 1.73 倍(95% CI = 1.07 ~ 2.77)。结论 PTDM 发病率与患者年龄、免疫排斥反应、术后住院时长相关,且 PTDM 患者总体生存较差,术后晚期感染风险上升。移植术后应早期筛查血糖,防治 PTDM,以期减少 PTDM 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
目的 系统评价肝移植术后应用巴利昔单抗进行诱导的无激素免疫抑制方案的有效性。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Embase、Cochrance 图书馆等数据库,收集从建库至 2020 年12 月发表的相关中英文文献,对文献进行二次筛选、质量评价及数据提取,采用 RevMan 5.3 软件进行 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0篇文献,合计 1 152 例患者。Meta 分析结果显示,与未使用巴利昔单抗且含激素免疫抑制方案比较,巴利昔单抗诱导的无激素免疫抑制方案可以显著降低肝移植患者术后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OR = 0.68,95% CI =0.48~0.98,P = 0.04)、总感染率(OR = 0.44,95% CI = 0.32 ~ 0.62,P < 0.001)、新发糖尿病的发生率(OR= 0.11,95% CI = 0.55 ~ 0.26,P < 0.001)、1 年内肝癌转移和复发率(OR = 0.29, 95% CI=0.16~0.55,P < 0.001)、乙型肝炎复发率(OR = 0.24,95% CI = 0.08 ~ 0.76,P = 0.02)以及非亚洲患者新发高血压的发生率(OR = 0.22,95% CI = 0.08 ~ 0.65,P = 0.006),能有效提高患者术后生存率(HR= 0.48,95% CI = 0.36 ~ 0.64,P < 0.001)。结论 基于现有发表文献的数据,肝移植术后应用巴利昔单抗诱导的无激素免疫抑制方案较常规激素联合方案更有效,且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器官移植免疫学研究前沿及进展
肾移植术后淋巴增殖性疾病的诊治分析
目的 通过 3 例移植后淋巴增殖性疾病(post-transplant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s,PTLD)患者的诊疗过程,探讨肾移植术后 PTLD 的病因、临床表现及诊疗措施。方法 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从2010 — 2022 年诊治过的确诊 PTLD 患者 3 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肾移植患者术后均采用三联免疫抑制方案,移植后至确诊 PTLD 时间分别为 5、6、120 个月。三例患者均出现局部淋巴结增大引起的相应位置压迫症状,确诊后给予减少免疫抑制剂用量,辅以利妥昔单抗靶向治疗或化疗,1 例患者完全缓解,2 例患者病灶明显减小。结论 PTLD 是肾移植术后的少见并发症之一,预后较差,临床表现具有异质性,淋巴结肿大是本病的典型表现之一,早期完善影像学及组织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及早调整免疫抑制剂量同时应用利妥昔单抗结合化疗等措施可改善患者预后,降低患者病死率。
肾移植患者重返工作准备度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肾移植患者重返工作准备度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重返工作准备度量表(readiness for return-to-work scale,RRTW)、简易疾病感知问卷(brief illness perception questionnaire,BIPQ)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调查武汉市两所教学附属医院移植门诊进行随访的 241 例肾移植患者。结果 肾移植患者重返工作率为 50.2%,平均返岗时间为术后(8.57±7.09)个月。未返岗患者处于意向阶段占比最高(43.3%);已返岗患者处于主动维持阶段占比最高(71.7%)。疾病感知得分为(38.21±8.95)分,自我效能感总分为(23.53±4.44)分。移植肾功能、有无子女、疾病感知、自我效能是肾移植患者重返工作准备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均 P < 0.05)。结论 肾移植患者重返工作准备度处于中等水平,医护工作者应注重患者术后健康随访,有针对性地提供干预,以帮助患者重返岗位,提升患者重返工作准备度。
肝移植术后肺部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临床诊治分析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肺部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临床表现及诊治策略。方法 收集 2018 年1 月至 2021 年 1 月期间在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肝移植手术,且术后合并肺部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 7 例病例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诊疗方法及治疗结局。结果 肝移植术后发生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时间为术后 2.5 ~ 48个月,中位时间为 12 个月,感染部位均在肺部。7 例病例中有 5 例在确诊时无明显临床症状(占比 71.4%),有 3 例肺部 CT 有典型结核杆菌感染的影像学表现(占比 42.9%);有 5 例结核特异抗原检测阳性(占比71.4%),3 例结核分枝杆菌培养阳性(痰液 1 例,14.3% ;肺泡灌洗液 2 例,28.6%),2 例结核分枝杆菌核酸检测阳性(占比 28.6%)。7 例病例的抗结核治疗策略有 HRZE 方案 1 例,异烟肼单药 1 例,左氧氟沙星+ 异烟肼 + 乙胺丁醇方案 1 例,莫西沙星 + 利奈唑胺 + 乙胺丁醇 + 异烟肼方案 1 例,莫西沙星 +利奈唑胺方案 2 例,利福喷丁 + 异烟肼方案 1 例。随访 2 个月 ~ 19 个月,2 例于肝移植术后 3 个月余死亡,3 例肺部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治愈,2 例仍在抗结核治疗中。结论 肝移植术后合并肺部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临床表现常不典型,诊断较困难,延误治疗可致使预后差,临床医生应充分认识此类疾病,及早筛查,及早治疗。
肝移植术后肠瘘临床特点及诊疗分析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发生肠瘘的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6 年 1 月至 2022 年8 月期间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确诊为肠瘘的 20 例肝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收集并分析术后肠瘘患者临床症状、实验室数据、影像学资料、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 儿童受者术后肠瘘的发病率为 2.8% (18/642),成人为 0.4%(2/487)。20 例肠瘘患者中儿童受者 18 例(90%),肠瘘中位发生时间为术后13.5(3.0 ~ 404.0)d。成人 2 例,肠瘘发生时间为术后 2 年及 16 d。术后肠瘘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腹胀、腹痛,部分可出现腹泻、呕吐等。7 例患者行立位腹平片,4 例可见膈下或腹腔内多量游离气体。2 例患者行胃肠道造影,均可见造影剂外溢。20 例肠瘘患者均行病原学培养,70%(14/20)患者细菌培养阳性。95%(19/20)的肠瘘患者行剖腹探查术,其余 1 例成人患者行保守治疗。2 例患儿死亡,均死于重症感染。结论 肝移植术后肠瘘可导致感染的发生及加重,且术后使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增加了术后感染的风险。因此监测引流液化验及细菌培养结果,及时调整抗感染用药方案,一旦确诊立即行剖腹探查及肠修补术是至关重要的。
肾移植术后抗体介导排斥反应中不同亚型的巨噬细胞浸润分析
目的 探讨不同亚型巨噬细胞在肾移植抗体介导排斥反应(antibody-mediated rejection,ABMR)中的表达和科学意义。方法 利用 CIBERSORT 算法对 GEO 数据集 GSE36059 中的免疫细胞浸润进行分析。选取三组肾脏穿刺组织,分为正常肾脏组(Control 组)、移植肾肾功能稳定组(Stable 组)、ABMR组。组织经 4% 多聚甲醛溶液固定、石蜡包埋、切片后,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 CD31、CD68、CD86、CD206 的染色程度及阳性部位。结合相关临床资料,分析巨噬细胞及其亚型的浸润程度与肾功能的相关性。结果 GSE36059 分析显示,与 Stable 组相比,ABMR 组浸润的 M0 巨噬细胞和 M1 型巨噬细胞显著增多。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与 Control 组和 Stable 组相比,ABMR 组的移植肾内浸润的总巨噬细胞数量明显增多,其主要分布在微血管周围(肾小球内和间质毛细血管)。对 ABMR 组中浸润的巨噬细胞进一步分型表明,以 M1 型巨噬细胞为主,M2 型巨噬细胞浸润不显著。肾小球内总巨噬细胞及 M1 型巨噬细胞浸润程度与移植肾功能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 0.795 和 0.823)。 结论 肾移植受者发生 ABMR 时,M1 型巨噬细胞显著浸润,且主要浸润在移植肾组织内的微血管周围。我们推测微血管的内皮细胞可以招募趋化巨噬细胞,而巨噬细胞 - 内皮细胞的相互作用可能参与了 ABMR 的发生。
柳穿鱼黄素促进肝癌小鼠肿瘤中CD8+ T细胞浸润的实验性观察
目的 研究柳穿鱼黄素(pectolinarigenin,Pec)处理对肝癌小鼠体内 T 淋巴细胞亚型组成及功能的影响,探讨其作为肝癌辅助治疗药物的潜在价值。方法 购买 SPF 级 8 周龄 C57BL/6N 雌性小鼠,皮下荷瘤小鼠肝癌细胞株 Hepa 1-6。将小鼠分为对照组(Ctrl 组)与柳穿鱼黄素处理组(Pec 组),每组 5 只。经腹腔注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及 Pec(20 mg/kg),隔天给药,连续给药 7 次。给药前称量小鼠体重,测量肿瘤大小。荷瘤 21 d,获取小鼠脾脏、肿瘤区域引流淋巴结及肿瘤组织。流式分析CD4+ T 细胞及 CD8+ T 细胞的比例。RT-qPCR 检测 T 淋巴细胞功能相关的主要细胞因子及转录因子的表达水平。结果 两组小鼠体重增长情况基本一致,无统计学差异(P > 0.05),说明所用剂量在安全范围内。与 Ctrl 组相比,Pec 组小鼠肿瘤体积显著减少,肿瘤重量明显减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ec 组小鼠脾脏及引流淋巴结中 CD8+ T 细胞比例升高,CD4+ T 细胞比例下降(P < 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肿瘤组织内浸润 CD8+ T 细胞数目增多(P < 0.05)。Pec 组小鼠肿瘤组织中 IFN-γ、granzyme B 等细胞因子及与 CD8+ T 细胞趋化密切相关的趋化因子CXCL10 及其受体 CXCR3 表达水平均显著上升,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柳穿鱼黄素可促进肝癌荷瘤小鼠体内 CD8+ T 细胞的浸润,并增强其效应因子 IFN-γ 和 granzyme B 的表达水平,从而发挥抑制肝癌进展的抗肿瘤作用。
肾移植术后早期 BK 病毒感染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特征分析
目的 探讨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患者早期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免疫特征,并以外周血淋巴细胞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lymphocyte curve,L_AUC)作为免疫重建指标,研究其与肾移植术后早期 BK病毒(BK virus,BKV)再激活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 2020 年 1 月至 2021 年 10 月期间,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同种异体肾移植手术的患者,对最终符合纳入标准的共 131 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肾移植术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及 BKV-DNA 载量,统计 BKV 感染情况,计算术后第 1 天到第 30 天的L_AUC。其中 L_AUC 定义为淋巴细胞计数 - 时间曲线下的一系列淋巴细胞计数之和。分析导致肾移植术后早期 BKV 再激活的危险因素,以及 L_AUC 与 BKV 再激活的相关性。结果 131 例肾移植患者中,共 40 例患者检测到 BKV 再激活,且均为 BKV 尿症。BKV 激活组患者肾移植术后 1 个月内外周血中淋巴细胞计数明显低于 BKV 阴性组,术后 30 d 的 L_AUC 在两组患者间存在统计学差异。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在对混杂因素进行较正后,低 L_AUC(95% CI = 1.416 ~ 8.726,P = 0.007)被确定为肾移植术后早期 BKV 激活的独立危险因素,女性(95% CI = 0.129 ~ 0.723,P = 0.007)为肾移植术后早期 BKV 再激活的保护因素。结论 外周血 L_AUC 与肾移植术后早期的 BKV 再激活相关,术后 30 d 内低 L_AUC 的肾移植患者更容易发生 BKV 的再激活。
二次肺移植手术方式与预后分析:单中心经验 #br#
目的 探讨二次肺移植手术方式选择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市人民医院肺移植中心自 2015 年 1 月 1 日至 2021 年 12 月 31 日期间因慢性移植功能障碍(chronic lung allograft dysfunction ,CLAD)而进行二次肺移植的患者共 15 例。本文对二次移植适应证、术中情况、围术期及远期生存率进行分析,并根据手术方式选择进行组内比较。结果 15 例 CLAD 患者中,右单肺及双肺移植生存率优于左单肺移植,且双肺移植预后不优于右单肺移植。结论 二次肺移植的受者的手术方式可能影响患者的预后。根据患者适应证的具体情况合理的手术方式需进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