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主编单位: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
主编:沈中阳
编辑部主任:李银平、李文喆
ISSN 2095-5332
CN 11-9334/R
罗子龙, 郝扬林, 张曦, 吴杰, 夏程坤, 赵阳, 夏家红
2025, (2): 109-113. DOI:10.3969/j.issn.2095-5332.2025.02.003
目的 总结并改进小鼠腹部异位心脏移植模型构建的技术和经验,优化用于心脏移植免疫 排斥反应研究的动物模型。 方法 使用野生型 BALB/c 和 C57BL/6 小鼠各 30 只作为心脏移植手术供体, 近交系 BALB/c 小鼠 60 只作为心脏移植手术受体。分别吻合供体小鼠心脏和受体小鼠的主动脉和腹主动 脉,肺动脉和下腔静脉来构建腹部异位心脏移植模型。术后观察移植心脏的存活时间及移植物的排斥反应 情况。 结果 移植手术成功率为 85%。供体取心手术在(7.0±1.0) min 内完成,受体心脏移植手术约在 (60±10) min 内完成,其中吻合供受体血管用时约为(25±3.0) min。移植术后未用任何免疫抑制剂,同 种异品移植小鼠供心存活时间为(7.6±0.9) d。第 5 天、第 7 天取供心,病理组织学显示呈典型排斥反应。 结论 熟练的显微外科技术和及时处理手术并发症是成功建立小鼠腹腔心脏移植模型的关键。
占梓华, 王於尘, 邓文锋, 夏仁飞, 曾文利, 惠佳亮, 徐健, 苗芸
2025, (2): 114-121. DOI:10.3969/j.issn.2095-5332.2025.02.004
目的 肾移植术后贫血(post-renal transplantation anemia,PTA)在肾移植受者中的患病率较高。长期持续的 PTA 不仅显著影响受者的生活质量,还对移植肾的存活产生负面影响。然而,目前尚缺乏有效预测受者术后早期持续性 PTA 风险的方法。本研究旨在开发针对肾移植受者群体的术后早期持续性 PTA 的列线图预测模型。 方法 利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电子病历系统,获取 2020 年 1 月 1 日至2022 年 12 月 31 日期间的患者资料,最终选取了 245 例受者作为研究对象。在这些受者中,85% 的受者作 为训练集开发模型,余下 15% 的受者作为验证集。运用最小绝对值收缩和选择算法回归模型(least absolute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对可能影响早期持续性 PTA 发生的变量进行筛选而获得预测因素,并使用二元 Logistic 回归分析建立预测模型,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ROC 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Calibration 校准曲线及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评估模型性能。 结果 经过 Lasso 回归筛选后获得的预测因素包括 :受者术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受者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受者术前血红蛋白水平、受者术前平均红细胞体积、受者围手术期是否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类降血压药物、受者是否外源补充铁剂、受者是否外源补充促红细胞生成素。该模型显示出良好的区分度,训练集的 AUC 值为 0.87,验证集的 AUC 值为 0.75,表明模型的预测性能较好,且 Calibration 校准曲线和 DCA 曲线进一步证明了模型具有准确性和临床实用性。 结论 该列线图预测模型利用早期可获得的受者信息,包括受者特征、实验室检验数据及用药方案,能够准确预测肾移植受者术后早期持续性 PTA 的个体化风险。这为早期临床干预提供了重要依据,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
何玮乔, 张全保, 顾言阁, 陶一峰, 沈丛欢, 李瑞东, 李建华, 王正昕
2025, (2): 122-129. DOI:10.3969/j.issn.2095-5332.2025.02.005
目的 明确肝移植术前免疫治疗与肝癌组织三级淋巴结构(tertiary lymphoid structures,TLS)丰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8 年 1 月至 2023 年 12 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肝脏移植中心149 例肝癌肝移植患者临床资料。对每例患者的病理切片进行 TLS 评分。依据降期治疗情况将患者分为 4 组:初始符合米兰标准组(35 例),超出米兰标准无降期治疗组(38 例),降期成功组(33 例),降期未成功组(43 例)。采用 Kaplan-Meier 法和 Log-rank 检验进行生存分析。使用非参数检验的方法验证免疫治疗与 TLS 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 对整体队列进行生存分析后发现,瘤内 TLS 丰度高的患者,其无复发生存率(recurrence-free survival,RFS)显著高于瘤内 TLS 丰度低的患者(P < 0.05),对所有接受降期治疗患者进行生存分析后发现,降期成功组复发风险明显低于降期未成功组(P < 0.05)。对降期成功组进行两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后发现,术前免疫治疗会显著影响瘤内 TLS 丰度,具有统计学差异(P < 0.05)。对所有接受免疫治疗患者行两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后发现,降期成功组瘤内 TLS 丰度明显增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 < 0.05)。结论 术前免疫治疗降期成功可改善肝癌肝移植患者的生存预后,其机制可能是术前免疫治疗能增加肝癌患者瘤内 TLS 丰度。
李立志, 孙平平, 贾志缃, 杨浩森, 王卫, 王佳丽, 周华, 陈好雨
2025, (2): 130-135. DOI:10.3969/j.issn.2095-5332.2025.02.006
目的 观察移植肾零点穿刺 Remuzzi 高评分的单供肾移植的疗效及生存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8 年 1 月至 2021 年 1 月于山西省第二人民医院行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者单供肾移植的受者 178 例。供肾均行零点穿刺,并行病理 Remuzzi 评分,分为高评分组(≥ 4 分且≤ 6 分)和低评分组(≤ 3 分)。随访 36 个月,观察两组术后移植肾延迟恢复发生情况,术后肾功能、蛋白尿发生情况,受者和移植肾存活情况。 结果 两组受者性别比例、体重指数、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错配数、供肾冷缺血时间等无统计学差异(P > 0.05), 术前血肌酐及肾小球滤过率无统计学差异(P > 0.05)。高评分组术后有 21(23.6%)例出现延迟恢复,低评分组有 6 例(6.7%)出现延迟恢复,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高评分组术后有 24 例(27%)出现蛋白尿,低评分组有 9 例(10.1%)出现蛋白尿,行多因素分析,显示与术前 Remuzzi 评分(OR = 1.46,P < 0.05)及术后加用 mTOR 类免疫抑制剂(OR = 4.52,P < 0.05)有关。高评分组随访 36 个月时血肌酐为(131.3±5.53)μmol/L、eGFR 为(62.9±2.02)ml/(min·1.73 m2 ), 低评分组血肌酐为(121.3±2.18)μmol/L、eGFR 为(65.0±1.24)ml/(min·1.73 m2 ),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 36 个月高评分组受者存活率为 95.5%(85 例),移植肾存活率 95.5%(85 例), 低评分组受者存活率为 95.5%(85 例),移植肾存活率为 97.7%(87 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移植前供肾活检 6 分≥ Remuzzi ≥ 4 分的高评分行单供肾移植,可以取得良好的长期肾存活效果,值得临床开展。
汪海龙, 王华彬, 徐畅宏, 张亚龙, 李轶, 满江位, 程堃, 董雅嘉, 杨立
2025, (2): 136-140. DOI:10.3969/j.issn.2095-5332.2025.02.007
目的 探讨分裂蛋白 1(fission protein 1,FIS1)通过调节线粒体分裂及凋亡影响肾缺 血 /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方法 分别在肾小管上皮细胞(HK-2)缺氧 / 复氧(hypoxia-reoxygenation, HR)模型和小鼠肾缺血 / 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模型中探究不同时间 FIS1 表达水平及凋亡水平。 构建 FIS1 敲减和过表达的稳转株,用线粒体探针观察线粒体分裂程度的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水平的 变化。 结果 FIS1 敲减 / 过表达在正常细胞中基本没有影响, HR 后,敲减 FIS1 抑制了线粒体分裂,细胞 凋亡水平降低,过表达 FIS1 后结果相反。 结论 IRI 中,抑制 FIS1 的表达能够减少线粒体分裂,降低凋 亡水平,有望成为 IRI 的潜在治疗靶点。
邢斌 , 赵丽 , 郭丽娟 , 李敏 , 顾思超 , 梁朝阳 , 苏昆松 , 陈文慧
2025, (2): 141-146. DOI:10.3969/j.issn.2095-5332.2025.02.008
目的 通过对终末期肺动脉高压肺移植患者术前及术后临床资料的回顾性总结,分析患者术 后心功能的恢复情况。 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7 年 3 月至 2024 年 6 月中日友好医院肺移植科收治的因终 末期肺动脉高压接受肺移植治疗的患者共 6 例,分析了患者术前的一般资料、术前心功能、围手术期体外 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ECMO)及主动脉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 IABP)应 用、手术及术后心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6 例患者中男性 3 例,中位年龄为 33.5 岁,4 例原发病为特发 性肺动脉高压,2 例原发病为艾森曼格综合征。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了详细的心功能评估。6 例患者均接受 了 VA-ECMO 辅助的双肺移植,ECMO 辅助时间为 2 ~ 7 d,中位时间为 4 d。2 例患者应用了 IABP。术后 3 例患者出现了左心功能不全,经积极治疗,所有患者围手术期心功能均得以恢复。术后心脏超声结果显示, 患者术后心脏超声相关指标均恢复正常,与术前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 < 0.05)。 结论 双肺移植是终 末期肺动脉高压患者最后的治疗选择,围手术期 VA-ECMO 及 IABP 等循环支持手段有助于术后患者心功能 的恢复。
张维纳, 李美和, 张颖, 匡培丹, 李一萱, 王颖, 张璇, 王婧雯, 丁小明, 薛武军, 郑瑾
2025, (2): 147-153. DOI:10.3969/j.issn.2095-5332.2025.02.009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受者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类相关链 A(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Class I associated chain A,MICA)抗体特征及其与移植肾脏病理表现的关系。 方法 本研究回顾 性分析了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移植科 2016 年 1 月至 2023 年 12 月的 355 例患者资料,根据移植 肾脏病理诊断结果分为排斥反应组(n = 76)、非排斥反应组(n = 54)、肾功能稳定组(n = 225)。应用 GraphPad Prism 9.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55 例受者中,MICA 抗体阳性为 18.3%(65 例),与 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抗体无相关关系(r = -0.2027,P = 0.1980)。排斥反应组、 非排斥反应组及肾功能稳定组之间常见的 MICA 抗体存在显著差异。排斥反应组的 MICA 抗体 MFI 值与抗 体倍数显著高于非排斥反应组和肾功能稳定组,尤其是 MICA*009、MICA*004、MICA*002(P < 0.0001)。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发现,MICA 抗体预测移植肾急性 病变中的间质炎〔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 0.8201〕、小管炎(AUC = 0.8141)和慢性移植 肾病变中的间质纤维化(AUC = 0.8197)、肾小管萎缩(AUC = 0.8399)诊断价值较高。预测抗体介导排 斥反应(antibody-mediated rejection,ABMR)的能力强于 T 细胞介导排斥反应(T-cell-mediated rejection, TCMR)(总体排斥反应 :AUC = 0.6885 ;ABMR :AUC = 0.6038 ;TCMR :AUC = 0.5423)。 结论 肾移 植术后排斥、非排斥反应受者及移植肾功能稳定受者常见的 MICA 抗体不同。MICA 抗体对移植肾肾小管间 质病变的预测价值高,对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的预测价值显著高于对 T 细胞介导排斥反应。
赵震霆, 丁晨光, 薛武军
2025, (2): 163-169. DOI:10.3969/j.issn.2095-5332.2025.02.013 ?
纳米酶是一类合成纳米材料,由于其独特的天然酶模拟活性,在生物医学应用方面具有巨大的 前景。通过模拟天然酶的功能,纳米酶可以有效促进细胞修复、抗氧化机制和抗炎过程。这些特性对于急性 损伤和慢性疾病的治疗以及器官移植尤其重要。此外,未来的研究方向可能包括增强纳米酶的靶向性、增强 其生物相容性,以及探索纳米酶在临床应用中的潜力以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本文回顾了纳米酶的基本特 征和作用机制以及其在肝脏、肾脏、心脏和脑等器官修复中应用的最新进展,并讨论了未来用于移植的应用 前景。
胡皓翀, 邱涛
2025, (2): 177-181. DOI:10.3969/j.issn.2095-5332.2025.02.015 ?
肝脏巨噬细胞参与缺血 / 再灌注的体外模型被广泛的用于机体缺血 / 再灌注损伤的研究,本文 综述了肝脏巨噬细胞体外模型建立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巨噬细胞的缺氧 / 复氧(hypoxia/reoxygenation, H/R)模型、巨噬细胞与肝细胞共培养 H/R 模型、巨噬细胞的极化模型。本文对相关文献作一综述,有助于 对肝脏缺血 / 再灌注损伤中巨噬细胞的研究方法有更好的了解。
黄铿龙, 庞立, 吴文睿, 许磊波, 刘超
2025, (2): 182-187. DOI:10.3969/j.issn.2095-5332.2025.02.016
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通常认为是肝移植的禁忌证之一。近年来随着进展期肝癌综合治疗 手段的进步,部分患者经过成功降期治疗后接受肝移植获得长期生存。然而,由于临床证据不足,目前国际 上尚无针对肝移植治疗肝细胞癌合并门脉癌栓的指南或共识。因此,本文结合最新的临床研究,从受体筛选、 降期策略、手术方式等方面探讨肝移植在治疗肝癌合并门脉癌栓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郭邦雨, 王伟, 李成昊, 陈星, 蔡杰, 刘金平
2025, (2): 188-192. DOI:10.3969/j.issn.2095-5332.2025.02.017 ?
供心缺乏、供心利用率低是限制心脏移植发展的关键因素,其重要原因是缺乏高质量的供心保 存技术,大量供心因保存不当而弃用。为扩大供心来源、提高供心利用率,学者们长期以来开展了大量的供 心保存相关研究。目前,供心保存技术主要包括静态冷保存(static cold storage,SCS)和机械灌注(machine perfusion,MP)。其中,SCS 是当前供心的标准保存方式,但仅能安全保存 4 ~ 6 h,保存效果、时限有待进一 步提高。MP 技术能够模拟生理状态,持续供应能量物质、清除代谢废物,提升心脏保存质量、时限,但系统 复杂、维护难度大且成本高昂。为克服现有保存技术的不足,学者们逐渐聚焦于新型过冷保存技术,该技术 理论上能够突破当前保存技术瓶颈,实现心脏长时间、高质量的保存,但现有过冷保存体系均依赖于机械灌 注及抗冻剂的使用,系统复杂、成本高昂且存在抗冻剂的不良反应,临床转化难度大。不同保存方式各有其 优缺点,研究程度的证据水平亦各不相同。本文就当前供心保存技术的优缺点及研究现状展开综述,以期为 相关领域的学者们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