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23 11卷 6期 刊出日期2023-11-20
标准与指南
述评
论著

王洪良, 黄晨, 刘飞, 乔鹏飞, 刘越, 蓝柳根, 吴基华, 董建辉, 李美思, 孙煦勇

2023, (6): 509-513. DOI:10.3969/j.issn.2095-5332.2023.06.004

目的 回顾性分析单中心 58 例胰肾联合移植的远期疗效及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三医院器官移植科 2010 年 5 月至 2019 年 12 月完成的 58 例胰肾联合移植手术受者和移植器官的存活率,并分析移植器官功能丢失和受者死亡原因。结果 1、3、5、8 年受者生存率分别为 98.28%、98.28%、92.24%、89.99%,移植胰腺存活率分别为 86.21%、84.48%、78.40%、76.16%,移植肾存活率分别为 98.28%、98.28%、82.83%、80.60%,胰液膀胱引流(bladder drainage,BD)术式 1、3、5、8 年生存率为 96.15%、96.15%、86.73%、86.73%,胰液空肠引流(enteric drainage,ED)术式 1、3、5、8 年 生存率为 100%、100%、96.67%、93.33%(P = 0.187)。 结论 胰肾联合移植对于终末期糖尿病肾病的远期疗效较好,ED 术式可能会有更好的长期预后,外科并发症是影响胰肾联合移植远期疗效的主要因素,器官排斥反应、感染和受者带功死亡也是移植器官功能丢失的重要因素。 

蓝柳根, 李美思, 高照, 董建辉, 秦科, 黄莹, 曹嵩, 李海滨, 雷志影, 孙煦勇

2023, (6): 514-518. DOI:Simultaneous pancreas kidney transplantation; Pancreatic fluid drainage method;Clinical efficacy

目的 分析 53 例糖尿病并终末期肾病患者行同期胰肾联合移植不同胰液引流术式的临床效果对比。 方法 2010 年 5 月至 2019 年 12 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移植医学中心完成了 53 例同期胰肾联合移植手术,其中胰液膀胱引流(bladder drainage,BD)术式 22 例,胰液空肠引流(enteric drainage,ED)术式组 31 例。对比两组不同胰液引流术式受者的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发生率、术后移植胰腺功能延迟恢复发生率、胰腺冷缺血时间、移植胰腺 1 年生存率、手术时间、再手术率、术中总输血量、术后 1 个月血糖变化、其他并发症等。 结果 53 例胰肾联合移植手术成功,随访 4 ~ 90 个月,在 22 例 BD 术式中,有 1 例患者发生坏死性胰腺炎,切除胰腺。3 例患者出现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有 1 例患者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恢复有尿后发生出血性膀胱炎,后并发肺部感染而死亡。移植后(14.2±5.1)d 空腹血糖降至正常,(9.5±4.2)d 停止使用胰岛素,(10.4±6.5)d 肾功能恢复正常。平均住院时间为(21.4±7.3)d,术后出现并发症有移植胰腺静脉血栓 2 例,泌尿系感染 1 例,移植胰淋巴漏 1 例,切口感染 1 例,他克莫司中毒 1 例、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 1 例。21 例患者长期存活。在 31 例 ED 术式组中,术后(12.2± 5.1)d 空腹血糖降至正常,(7.3±3.2)d停止使用胰岛素,(11.2±5.7)d 肾功能恢复正常。平均住院时间为(18.6± 6.6)d,2 例患者术后出现移植胰 腺静脉血栓形成,切除胰腺。2 例患者出现坏死性胰腺炎,切除胰腺。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经活检证实)2 例,移植胰切口感染 2 例,他克莫司中毒 1 例。31 例患者长期长期存活。结论 胰肾联合移植胰液空肠引流术式组受者并没有增加手术风险,且受者及移植物存活率未受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高于膀胱引流组,胰肾联合移植手术胰液空肠引流术式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较好,临床上值得推广。 

孟晓云, 高利娜, 李野, 刘志佳, 李响

2023, (6): 519-522. DOI:10.3969/j.issn.2095-5332.2023.06.006

目的 门诊护理干预对接受胰肾联合移植患者血糖水平的影响。 方法 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泌尿外科门诊随访的 28 例胰肾联合移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14 例,其中对照组在门诊随访时进行护理和健康宣教等常规工作,观察组实施本研究特定的护理干预方法,6 个月后评价两组患者饮食、运动、生活习惯依从性,疾病知识掌握程度以及血糖控制水平的指标结果,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饮食、运动、生活习惯依从性和掌握疾病知识程度均优于对照组,血糖值低于对照组,且护理服务满意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 结论 门诊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改善胰肾联合移植患者血糖水平,增强患者自护能力和遵医行为,提升护理服务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高云浩 , 邵志强 , 郭丰富 , 张振

2023, (6): 523-527. DOI:10.3969/j.issn.2095-5332.2023.06.007

目的 探讨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供肾与亲属活体捐献(livingdonor,LD)供肾移植术后短期效果的差异,评估 DCD 供肾移植的可行性及安全性,以便更好地利用 DCD 来源供肾。 方法 选取 2017 年 12 月至 2023 年 1 月在临沂市人民医院泌尿外科行肾脏移植术后患者,根据供者的来源分为 DCD 组和 LD 组。收集两组的临床资料,并比较两组术后不同时间血肌酐变化及术后并发症等发生情况。 结果 共纳入患者 70 例,其中 DCD 为 50 例,LD 为 20 例。两组均恢复顺利,术后 2 周内血肌酐均降至 200 μmol/L 以下,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 DCD 组术后 2 周内血肌酐水平要高于 LD 组,其中第 1 ~ 7 天及第 9 天两组血肌酐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DCD 肾移植效果确切,但在术后短期肾功能恢复与 LD 供肾存在一定的差异,需要加强术前评估。

宋文彬 , 马寅锐 , 胡伟 , 孙洵 , 李兴德 , 付强 , 赵玉林 , 宋沧桑

2023, (6): 528-532. DOI:10.3969/j.issn.2095-5332.2023.06.008

目的 对比分析 T 细胞多克隆抗体和巴利昔单抗在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deceased donation,DD)肾移植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单中心、对照研究。回顾性分析自 2015 年8 月 20 日至 2020 年 2 月 28 日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符合纳入标准的 402 例成人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其免疫诱导方案将其分为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rabbit anti human thymocyte immunoglobulin,rATG)组(A 组),抗人 T 细胞兔免疫球蛋白(anti-human T lymphocyte rabbit immunoglobulin,ATG-F)组(B 组)和巴利昔单抗组(C 组),主要结局包括三组患者的急性排斥反应(acute rejection,AR)发生情况、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elayed graft function,DGF)的累计发生率。次要结局指标包括肺部感染、骨髓抑制、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感染的发生率。 结果 A 组、B 组、C 组在术后 1 年内 AR 累计发生率分别为32.65%、16.94%、26.92%,其中 B 组较 C 组发生率低(χ2 = 4.30,P < 0.05)。三组患者 DGF 发生率分别为25.17%(37/147)、12.42%(22/177)、17.9%(14/78)。三组 DGF 持续时间分别为(14.86±6.15)d、(15.63±4.56)d、(13.7±4.24)d,组间无显著差异。发生 DGF 患者术后 1 个月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分别为(223.39±129.18)μmol/L、(225.62±182.97)μmol/L、(170.76±50.30)μmol/L,A 组与 C 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 2.6789,P < 0.05)。术后 1 年内骨髓抑制累计发生率分别为 8.8%、6.8% 及 2.6%,组间无显著性差异。肺部感染累计发生率分别为 11.56%、7.9% 及 2.6%,A 组发生率高于 C 组(P < 0.05)。A、B 两组CMV 感染累计发生率均高于 C 组(P < 0.01)。 结论 rATG 和 ATG-F 与巴利昔单抗作为 DD 肾移植术早期排斥反应的预防均显示安全、有效。与巴利昔单抗相比,T 细胞多克隆抗体增加肺部感染及 CMV 感染风险。 

李瑞平, 蒋波笛, 孟祥红

2023, (6): 533-537. DOI:10.3969/j.issn.2095-5332.2023.06.009

目的 通过对肾移植患者围术期用血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的变化进行分析,为临床肾移植患者围术期用血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 2016 — 2022 年 330 例肾移植患者围术期的用血情况,分析比较 237 例肾移植围术期未用血患者与 93 例肾移植围术期用血患者术前常规血液检测指标差异性变化,对肾移植围术期用血患者与未用血患者术后发生免疫排斥反应及医院感染情况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 330 例肾移植患者围术期用血比例为 28.18%(93/330),围术期未用血与用血肾移植患者在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长及术前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凝血酶原活动度等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330 例肾移植患者术后医院感染发生率为 4.55%(15/330),其中 93 例围术期用血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比例为9.68%(9/93),明显高于 237 例未用血患者(2.53%,6/237)(P < 0.05),330 例肾移植患者免疫排斥反应发生率为 9.39%(31/330),其中 93 例围术期用血患者术后免疫排斥反应发生率为 12.90%(12/93),而 237 例未用血患者的免疫排斥反应发生率为 8.02%(19/237),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应加强对肾移植患者围术期的凝血功能监测,术前积极进行贫血治疗和凝血水平调控,尽量减少术中出血量和缩短手术时长,合理利用血液资源,提高肾移植患者的输血疗效,改善患者预后。 

代林睿 , 王晓辉 , 陈松 , 邹志宇 , 侯轶博 , 张伟杰 , 昌盛

2023, (6): 538-544. DOI:10.3969/j.issn.2095-5332.2023.06.010

目的 总结肾移植术后受者感染微小病毒 B19(human parvovirus B19,HPV-B19)且多次复发的诊断方法、临床表现及防治措施。方法 2020 年 6 月至 2022 年 5 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器官移植中心行肾移植术后感染 HPV-B19 的 37 例受者中有 8 例复发,本研究对这 8 例受者的临床表现、诊疗措施、实验室检查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 8 例受者经过多疗程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G,IVIG)、转换免疫抑制剂及降低免疫抑制强度等综合治疗后,贫血症状改善,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水平稳定,并在复发时使用同样治疗措施有效。8 例受者最后 1 次复发后继续随访 1 年,8 例受者再无复发且 Hb 水平稳定〔(136.8±12.0)g / L〕,整个感染期间肾功能稳定。结论 肾移植 术后受者因免疫力低下,易感染 HPV-B19 且容易复发。当受者感染 HPV-B19 后,应定期监测 Hb 及网织红细胞水平,尤其是治疗好转的受者一旦再次出现 Hb 进行性下降应立即引起重视,进一步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法检测 HPV-B19 DNA 来判断是否复发。HPV-B19 感染时应首选静脉注射IVIG 来抗感染,当病情反复时,再次应用仍然有效且起到巩固治疗效果。结合调整免疫抑制剂方案及降低免疫抑制强度等综合治疗,可获得理想疗效。

李美思 , 董建辉 , 乔鹏飞 , 吴基华 , 秦科 , 蓝柳根 , 雷志影 , 王洪良 , 孙煦勇

2023, (6): 545-550. DOI:10.3969/j.issn.2095-5332.2023.06.011

目的 评估胰腺移植术后早期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方法 选取 2015 年 1 月至 2019 年 8 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三医院 46 例脑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brain death,DBD)供体 植(simultaneous pancreas-kidney transplantation,SPK 2019 年 11 月 至 2023 年 7 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30 例 DBD 供体 SPK 受者,根据是否发生血栓分为血栓组及无血栓组。 对两组受者进行回顾性研究,评估供受体的特征与胰腺移植术后早期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结果 供受体年龄增加与胰腺血栓形成关系不大(P 0.05),受体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与移植胰腺血栓形成关系密切(P 0.01),胰腺外分泌液引流选择方式对移植胰腺血栓关系不大(P 0.49),采用动脉或静脉来延长供胰静脉与胰腺移植术后血栓形成有关(P 0.02),接受肝素后序贯用阿司匹林比单用阿司匹林的受者血栓形成的发生率较低(P 0.04)。供者淀粉酶的变化是移植胰腺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P 0.04),受者术后第 7 天 D 二聚体(D-dimer,D-D)的变化提示移植胰腺血栓的形成。 结论 受者 BMI、动脉或静脉延长供胰静脉、是否使用肝素、供体淀粉酶变化是胰腺移植术后早期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李自强 , 田彦 , 邹卫龙 , 游波 , 杨洋 , 金海龙 , 朱雄伟

2023, (6): 551-555. DOI:10.3969/j.issn.2095-5332.2023.06.012

目的 探讨冷缺血时间(cold ischemic time,CIT)对危重症肝病患者行原位肝移植术(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OLT)后移植肝早期功能的影响。 方法 收集并分析 2015 年 1 月 1 日至 2019 年6 月 25 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 59 例危重症肝病行 OLT 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 CTI 分为 A 组 (CIT ≤ 8 h,n = 35)、B 组(8 h < CIT ≤ 10 h,n = 16)、C 组(CIT > 10 h,n = 8)三组。收集受体术前和 术后 1、7、14、30、60 d 的血液样本,检测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prothrombin time 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PT-INR) 和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prothrombin time activity,PTA)等指标的变化情况。 结果 各组 ALT、AST 水平 均在术后 1 d 达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A、B 两组间至 14 d 两项指标无显著性差异,A、B、C 三组间至 30 d 两项指标无显著性差异。相关性分析显示 :CIT 的长短与肝移植术后第 1 天 ALT 最高峰值大小呈正相关。各组术后 PT-INR 较术前均显著降低,PTA 较术前均显著升高,各个独立样本内部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危重症肝病患者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功能恢复受 CIT 的影响,最佳的 CIT 应为 8 ~ 10 h。

赵爽, 熊号峰, 侯斐, 张译之, 亢倩, 孙丽莹

2023, (6): 556-563. DOI:10.3969/j.issn.2095-5332.2023.06.013

目的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全球癌症死亡的重要原因。本研究旨在探讨肝细胞癌中铁死亡相关基因的预后预测能力,构建基于铁死亡相关基因的风险预测模型,并初步研究铁死亡相关基因在肝移植缺血 / 再灌注损伤中的表达改变。 方法 本研究利用从 TARGET 数据库获得的转录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 COX 回归和共识聚类法鉴定了 2 个基于铁死亡相关基因的肝细胞癌分子亚群。进一步通过对两个分子亚群差异表达基因的通路富集分析,探索铁死亡参与肝细胞癌预后的可能机制。然后,我们进行了LASSO-COX 回归分析,以建立风险预测模型,并评估模型的可靠性。通过对 GEO 数据库中转录组数据进行差异表达基因分析,初步探索肝移植缺血 / 再灌注损伤中铁死亡相关基因表达改变。 结果 我们根据铁死亡相关基因的不同表达谱确定了两个具有不同总生存期的肝细胞癌分子亚群。两个分子亚群之间差异表达基因通路富集到免疫和胆汁酸代谢相关通路。最终我们构建了基于 6 个铁死亡相关基因 KLF2、MYCN、FZD7、PRDX6、HILPDA、SLC7A11 的风险模型,并使用列线图进行模型的可视化,模型评估显示该模型对肝细胞癌患者的预后具有可靠的预测能力。另外,肝移植后缺血 / 再灌注损伤中铁死亡相关基因有明显的表达改变。 结论 基于铁死亡相关基因表达开发的风险模型可以较可靠地预测肝细胞癌预后。

视频之窗
病例报告
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