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15 3卷 4期 刊出日期2015-07-20
述评
标准与规范
论著

宋红丽, 郑卫萍, 杨洋, 刘涛, 吴本娟, 付楠楠, 张友成, 沈中阳

2015, (4): 200.

目的 探讨转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的小鼠树突状细胞(DCs)刺激自体淋巴细胞在体外对 HBV 复制的影响。方法 采用转 HBV 基因的小鼠 DCs,在体外用 HBV 表面抗原(HBsAg)和核心抗原(HBcAg)诱导 DCs 成熟。将成熟 DCs 与小鼠自体来源的淋巴细胞共刺激后形成特异性的免疫效应细胞(IEC),再与人肝癌细胞系 HepG 2.2.15 细胞共培养,采用生物化学、流式细胞仪、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方法检测肝功能、HBV DNA、共价闭合环状 DNA(cccDNA)水平和炎症相关因子的变化。结果 诱导成熟的 DCs IEC 共同作用 HepG 2.2.15 后,其细胞的形态、酶 学无明显变化,但上清液中 HBV DNA 分泌明显减少,以及细胞内 HBV DNA cccDNA 水平也明显降低,与未成熟 DCs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细胞上清液中炎症相关因子的分泌有明显变化 HBV DNA 高表达 时,IFN-γ 和 IL-2 水平下降,而 IL-10 升高;HBV DNA 低表达时,干扰素 -γ(IFN-γ)和细胞白介素 -2 (IL-2)水平上升,而 IL-10 水平下降。结论 HBV 相关抗原刺激成熟的转 HBV 小鼠的 DCs 与自体淋巴细 胞共刺激后形成的特异性 IEC,在体外对 HBV 复制具有抑制作用,细胞因子参与其变化。

郑卫萍, 沈中阳, 郑虹, 邓永林, 潘澄, 刘懿禾, 宋红丽, 张雅敏, 蒋文涛, 高伟

2015, (4): 209-214.

目的 比较单中心不同年代预防肝移植术后乙型肝炎(乙肝)复发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总结、优化治疗方案。方法 选择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器官移植中心 1994 年 5 月至 2012 年 12 月因乙肝相关良性肝病接受首次肝移植术的 984 例成年患者,剔除围手术期(术后 30 天内)死亡者 62 例。依据患者术后预防乙肝复发治疗方案分为未治疗组、泛昔洛韦组、拉米夫定组和核苷(酸)类似物 + 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组。结果 922 例患者中共有 27 例肝移植术后出现乙肝复发,其中 3 例肝移植术后未接受任何预防乙肝复发治疗的患者,均出现了乙肝复发,手术日期为 1994 ~ 1999 年间 ;术后接受泛昔洛韦治疗组患者 2 例,均出现乙肝复发,手术日期为 1998 至 1999 年间 ;单一应用拉米夫定组患者共 15 例,其中 6 例出现乙肝复发(40.0%),手术日期为 1998 至 2001 年间 ;1999 年起接受核苷(酸)类似物 +HBIG 联合治疗组患者乙肝复发率为 1.8%16/902);四组患者间累积乙肝复发率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χ2 48.99, P 0.000),累积存活率的差异也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χ2 62.694,P 0.000)。结论 伴随核苷(酸)类似物及 HBIG 的成功研制上市,我中心肝移植术后预防乙肝复发的治疗方案逐步得到优化完善,核苷(酸)类似物 + HBIG 联合治疗方案可有效预防肝移植术后乙肝复发,并已推广应用至全国,为肝移植术治疗乙肝相关终末期肝病提供有力保障。

张庆, 陈虹, 陈新国, 王颖, 沈中阳

2015, (4): 215-221.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HCC)伴乙型肝炎(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肝移植术后的生存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择对北京武警医院 2005 年至 2010 年 309 例 HCC 伴乙肝后肝硬化实施肝移植术后预防性抗乙肝治疗患者,分析影响其预后的因素。结果 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肝移植后无瘤生存率的独立预测风险因素为 ① 肿瘤大小> 7.5 cm(P 0.011);② 肿瘤数量> 4(P 0.006); ③ 肝移植术前甲胎蛋白(AFP≥ 2 000 μg/L(P 0.024);④出现血管侵犯(P 0.048);⑤ 肝移植术前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 3 倍正常值(P 0.043);⑥ 肝移植术前碱性磷酸酶(ALP)水平≥ 2 倍正 常值(P 0.005)。肝移植术前进行抗肿瘤治疗患者较未治疗者的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21)。肝移植术前甲胎蛋白(AFP)> 5 000 μg/L 是预测较差生存的风险因素(P 0.000)。结论 肝移植术前肿瘤特征、AFP、血清 AST ALP 水平是乙肝相关性肝癌肝移植术后远期生存风险的预测因素。肝移植术前进行抗肿瘤及抗乙肝病毒治疗可能有助于提高乙肝相关性肝癌患者肝移植术后的生存率。

王政禄, 张鲁洲, 郑虹

2015, (4): 222-227.

目的 总结肝移植患者术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病理学及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 2005 年 6 月至 2014 年 12 月行成人原位肝移植术后 56 例出现 HBV 感染患者肝穿活检病理和临床资料以及 HBV 标志物和 HBV DNA 情况。结果 56 例肝移植术后 HBV 感染患者中男性38 例,女性 28 例 ;年龄 42 ~ 67 岁,平均 52.6 岁 ;肝穿刺活检时间为术后 96 ~ 2 432 天,共行活检 78 例次。本组病例术后 HBV 感染时间术后< 1 年、1 ~ 2 年、2 ~ 3 年和> 3 年分别为 32.15%57.14%7.14% 3.57%,其中≤ 2 年感染率为 89.29%。HBV DNA 拷贝数< 103U/ml103 104 U/ml 和> 104U/ml 分别为21.43%73.21% 5.36%,其中 2 例> 104 U/ml 的患者均发生于术后≤ 2 年。血清学 HBsAg(-)、HBsAg(+)、HBsAg、HBeAg(+)、HBsAg、HBeAg、HBcAb(+)分别为 19.64%57.14%14.29% 8.93%78 例次肝穿刺活检的病理表现包括汇管区中等量单个核细胞浸润、界面性炎症、肝细胞灶性坏死及凋亡、肝细胞毛玻璃样变性、肝组织淤胆和汇管区纤维化,其发生率分别为 83.33%48.72%92.31%15.38%41.03% 15.38%。Batts-Ludwig 0、1、2、3、4 级 分 别 为 15.38%29.49%24.36%19.23% 11.54%,肝炎纤维化分期 0、Ⅰ、Ⅱ、Ⅲ和Ⅳ期分别为 58.97%16.67%15.54%7.69% 5.13%。肝炎活动度分级与肝炎标志物及 HBV DNA 水平有相关性,与时间无相关性。纤维化分期与感染时间、肝炎标

志物及 HBV DNA 水平具有相关性。结论 肝移植术后 HBV 感染的病理学表现以肝细胞损伤、汇管区炎症 为主,病理学检查可以对 HBV 感染的活动程度及纤维化分期进行准确评估,并在鉴别诊断中起重要作用,结合 HBV 血清学标志物及和 HBV DNA 检测结果可以准确判定 HBV 病变进展状态,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任贵军, 徐春霞, 曾强, 赵鑫, 王洋, 曹经琳, 高庆军, 窦剑

2015, (4): 228-230.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早期腹腔出血的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2002 年 5 月至 2011 年 8 月共施行肝移植病例的出血情况。结果 此期间本院共施行 89 例肝移植,术后早期出现腹腔内出血共 8 例。外科因素是导致肝移植术后早期腹腔出血的主要原因 ;凝血功能紊乱及血小 板减少是术后早期尤其是 24 小时内腹腔出血的重要原因。结论 对肝移植患者,在严密监测和纠正凝血 功能障碍、积累和提高外科经验和技术的同时,注意控制二次手术中的出血相关危险因素,将有助于改善患者围手术期的生存率。

视频之窗
专科护理
综述